2)二六、蔡锷揭起了“护国”的大旗_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学生竟然无一及格。因为当时日本的东西原本就不正宗嘛。

  蔡锷回国后,在广西待的时间最长,但后来由于广西官场的排斥,于是他便在1911年春应云贵总督李经曦的邀请,出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并兼任云南讲武堂的教官(后来的开国元帅朱德便是这里毕业)。在此期间,蔡锷还潜心研究军事,写有一部《曾胡治兵语录》,不仅袁世凯见了十分赞赏,就连后来蒋介石也为之手不释卷。

  更重要的,蔡锷这时已经成为一位有实权的带兵官。当时云南新军的骨干军官大都是倾向革命的士官学校毕业生,而蔡锷是他们中间资格最老的士官毕业生,从军又早,又是领导,因此被推为大师兄。武昌起义后,云南新军随后响应革命,云贵总督李经曦逃走后,蔡锷被推为云南都督,当时他仅仅29岁(江西都督李烈钧的经历与之颇为相像)。

  蔡锷在政治立场上主要受老师梁启超的影响,准确的说,他并不是革命派而是立宪派,譬如贵州独立后因局势混乱,蔡锷应贵州立宪派的邀请派出部下唐继尧率兵进入贵阳,随后便将革命党杀得人头乱滚,而唐继尧反被任命为贵州都督。在“二次革命”中,蔡锷表面上声称中立,实际上也是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并支持袁世凯“平叛”。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在各省推行军民分治及废行都督,而此时蔡锷与云南军界也产生了矛盾,于是袁世凯便将蔡锷调到北京,改由唐继尧署理云南都督。蔡锷到了北京,袁世凯很是重视,因为早在1906年彰德会操的时候,作为阅兵大臣的袁世凯就已经发现这个青年才俊(蔡锷当时担任演习的裁判员)。在民国以后,由于列强环伺,北洋军暮气渐深,实力也大不如前,袁世凯便试图用组建“模范团”、进行第二次“小站练兵”的方法来改造北洋军,当时他最看中的便是军事才能卓越的蔡锷。

  当时的蔡锷和老师梁启超都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希望中国出一个强人带领国家走向强大,因此对袁世凯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而当时梁启超组织进步党与国民党相抗衡,正是与袁世凯的蜜月时期。只可惜这段感情维系的时间很短,在国民党解散后,梁启超所主张的政党政治也就在无形中消散,而袁世凯试图让蔡锷出任模范团团长的意图也遭到北洋派内部的强烈抵制,最后只能作罢。

  蔡锷在北京呆了三年,虽然也担任过将军府办事员、参政院参政、经界局督办等职,但都是一些虚职,这使得正值当打之年的蔡锷感到有志难伸,郁郁寡欢,特别在谈判“二十一条”的过程中,蔡锷对袁世凯更是失望之极。据稗官演义中说,蔡锷在此期间经常纵情酒色,留恋风尘,并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