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章 供应商们_超级能源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华燃气公司、大华运输公司都有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团队,大华石化虽然在进一步的扩产过程中,但步骤和工序都是确定的,没有苏城必须参与的部分。合资的德邦热水器更不用说,舒浩早就将它发展成一只现金奶牛了,他们更多的是和深发展银行打交道。

  节省下来的时间,苏城全部贡献给了这9艘船。

  它们的总定价也许只有5亿美元,利润也许不足1亿元,但它们代表着一扇大门,一旦完成,大华船业将不仅是海上石油装备供应商,还将是民用船舶的主要供应商。

  毕竟,能用9个月完成30万吨的船舶制造公司,本身就足以自豪了,这也将是大华船业最好的资历。

  但不是每个人都看好大华船业的未来。

  1993年的中国,还没有网络这种东西。人们获取国外咨询的唯一方式就是大众媒体,电视上说什么,报纸上说什么,大家就知道些什么。好一点的大专院校,偶尔能从国外弄些期刊和电视剪辑过来,但也就是在内部流行。

  即使是国家的高级干部,若不是刻意寻找,也很难确定国外的工业发展程度,只知道比中国人自己是强到了天上去。

  此等背景下,大华竞标了外国人不敢竞标的船只,带来的不仅仅是船厂工人的欢呼,还有供应商的担忧。

  大华船厂要是不能按期交货,赔偿金能让它直接破产倒闭。到时候,大华集团若是见死不救,任其倒闭的话,那怎么办?不用赖账,光是拖欠货款,都是许多供应商不愿承受的。

  趁着临近年关的机会,许多供应商就纷纷找上门来,要求结清以前的款项。

  这里面,既有欠款几十万的小供应商,也有欠款数千万的大型企业。开始的两天,供应链部门还没当回事,大华的现金流充沛,给钱一向很痛快,有供应商要求,看着时间差不多就付了。

  但是,当未到期的应付款的付款申请,在短短几天内,达到了20%以后,张超终于惊醒了。

  他一面安排手下人了解情况,一面驱车前往船厂向苏城报告情况。

  最近一段时间,苏城早晨在大华实验室或大华集团总部,下午多在船厂现场办公。

  造船的过程千头万绪,光是前期的各项准备就令人头痛,尤其是采购等内容,若是苏城在场的话,直接批阅签字,显然能让进度快上不少。

  张超自己开车,然后沿着江边的马路一直往前,遇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就喊一句:“苏董在不在?”

  没多长时间,就见到了苏城。

  几名工程师正围着苏城确定机械设备。他们每个人都写了报告书,正在争论中。

  李沧和几名采购委员会的成员坐在马扎上,围城一圈,听他们阐述理由。

  张超虽然是留学生,但听着什么“应急消防泵”,“焊缝尺寸”,“典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