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七章战场维修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战场上排除,而拖到后方维修既费时又费力,得不偿失。

  其中第一种原因并不是设计者所能控制的,需要看参战部队的具体战场表现,但由第二种原因造成的有修复价值的坦克未能及时修复的遗憾,还是值得设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甚至是坦克车组乘员共同努力填补的。

  对于德军装甲部队的后勤军官的技术水平,海伦娜倒是从来没有怀疑过。不说别的,就说在上个位面中,面对虎式重型坦克这样结构超级复杂且维护性设计“反人类”的技术装备,德国后勤军官还能让它的妥善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就足以说明德国后勤官兵们的实力了,所以提高德国战车的战场修复能力的关键还是在设计人员这里。

  坦克的战场修复能力有多大的意义,只要看一下上个位面*********的例子就知道了。在战争爆发之初,阿拉伯联军的装甲部队在数量上对以色列有着压倒性的,具体是阿拉伯国家*********00辆坦克。

  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形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阿拉伯国家装甲部队的补充速度远远跟不上战场消耗的速度,坦克的数量越打越少,但对面以色列的坦克数量却是越打越多,最终以色列实际可以投入战场的坦克数量和阿拉伯国家几乎持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以色列在*********0辆次的受损坦克,其中还包括被阿拉伯国家遗弃在战场上的*********。结果以色列方面遭到永久损失的坦克只有800多辆,而阿拉伯国家的这一数字则有2600辆,双方的力量对比就这样在悄无声息之间发生了逆转。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方面修复的这3400辆次,有三分之二都是在战场上完成的,被拖回后方修理厂的坦克辆次只占三分之一,这对坦克修复后快速重新投入战场非常有利。虽然以色列的这种惊人的坦克战场修复能力,是建立在其相对狭小的国土纵深的基础上的,毕竟以色列的坦克维修工厂和配件储存地点都距离前线比较近,但这并不妨碍海伦娜对中东坦克战的一些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在微观设计层面,海伦娜提高战车战场维修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四条:

  第一条,是将战车的发动机、散热风扇以及传动装置整合成动力包,当坦克的动力系统发生故障或被击中时,如果是容易排除的小故障,只要掀开动力舱盖和风扇,就能检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如果现场修复难度大或者时间紧迫,可以直接通过风扇和发动机上的挂钩将动力包整体吊出来,再将一个完好动力包吊装进去,整个过程花费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

  第二条,是将战车悬挂系统的摆臂,负重轮以及弹性元件组合成统一的悬挂单元,当某一组悬挂系统损坏时,可以在战场上完成整体更换。

  第三条,火炮身管采用前抽式结构,不同于这一时期坦克普遍使用的后抽式炮管,无论是一号坦克还是二号坦克,其炮管都能从炮塔的前方抽出,这样在更换炮管时,就不需要将整个炮塔吊离车体了(由于坦克炮塔正面在战斗中的中弹概率高达40%左右,所以火炮身管在战场上被打坏的概率其实是不小的)。

  第四条,加强坦克车组的自我修复能力,由于后勤部队的官兵并不一定总能及时赶到受损坦克的身边,所以在海伦娜看来,加强一下坦克车组自身的修复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上都携带了一套袖珍电葫芦的组件,必要时可以在炮塔上组合成一座小型吊机,虽然功率不是很大,但配合车载工具箱,也足以让坦克的四五名车组自己动手排除一些常见的战车故障了。

  依靠以上这些措施,一号和二号坦克的战场平均修复时间可以被压缩到同时代坦克的五分之一甚至更短,这对于提高装备的战场利用效率是极其有利的,说到底战场的力量对比看的不是你总共有多少辆坦克,而是你在同一时间能在战场上投放多少辆坦克。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