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56章 饭稻羹鱼_重生之吴霸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情,不然早就禁不住呕吐出去了。

  “这……这是什么肉?”

  伯噽很是懵逼的询问道。

  “此乃彘肉。”

  “彘肉?”

  所谓的“彘”,就是“猪”,所以庆忌和伯噽适才吃的,正是猪肉。

  庆忌这才恍然大悟。

  难怪这么难吃,原来是这个时代的猪肉!

  在很早以前,华夏人就懂得驯养“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牲获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

  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其意思是周天子可以吃祭祀天地的食物,包括牛肉、羊肉和猪肉。

  诸侯可以吃牛肉,卿可以吃羊肉。

  大夫可以吃猪肉,士则吃鱼肉,庶民只能吃菜。

  当然,这个时候,早已经礼崩乐坏,诸侯也好,士大夫也罢,都已经不再坚守餐桌上的“礼仪”。

  牛肉也不是不能吃,只有你出的起钱,在农耕已经高度发达的吴国,还是能吃的。

  不犯法!

  但,即便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庆忌,一年到头,都不一定能吃上几回牛肉。

  庆忌也不提倡国人吃牛肉。

  因为作为一个农耕文明,耕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吴国,杀牛是一种罪过。

  除非是老死,或者意外死亡的牛,不然不能杀,否则就是在犯法,要被判刑的。

  这样以分封等级定食物自周朝始,其中不难发现,猪肉的地位是比不上牛羊肉的。

  牛羊肉以其稀缺和美味,成为顶尖贵族的专属享受,猪肉凭借肉食属性,也占据了底层贵族的餐桌。

  不过,真正吃猪肉的贵族,其实少之又少。

  正如苏东坡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道尽了猪肉的地位。

  原因何在?

  首先是畜牧数量的限制。猪的饲养不成规模,与黄土高原畜牧地带的大规模养羊无法同日而语。

  而吴国有渔猎,国人大多吃的是海鲜鱼肉。

  其次是养殖与阉割技术的落后。

  养猪是需要阉割的,称之为“劁猪”,其原理是通过去势改变猪的性格和肉质,便于饲养,增加养殖价值。

  未去势的猪不光是长肉慢,而且肉质粗,肉味差,有股腥臭味,令人难以接受。

  在养殖与阉割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猪肉自然无法令贵族满意。

  总的来说,现在的猪肉还是难登大雅之堂。

  “大王,这生蚝的味道不错,大王可以品尝一下。”

  坐在庆忌身边的孙俪夫人夹起了一块生蚝肉,放在了庆忌的碗里,嫣然一笑道。

  生蚝,也就是牡蛎,其实庆忌是吃过的。

  在一些生活习惯上,吴人与越人基本上相近。

  如“喜食蛤贝”!

  越族中有许多支系都有喜食“蚌、蛇、鱼、鳖、蛤“腥味之物等习俗。

  这些都是生活在沿海越人的餐中天然美食,把虫蛇蚌蛤视为上肴。

  《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南方越人的饮食方式进行了精辟概括: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东南之人食水产,鱼、鳖、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

  贝壳类动物和蛇一样,在中原人心目中均为“不洁”的象征。

  其实这是古代南北居住环境、食物供应链以及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个族群的饮食习俗,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与食物链供应分不开的,这些贝壳之类动物,现代的名词叫“海鲜”……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