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55章 越人断发文身_重生之吴霸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种植水稻。

  而水稻的历史发源地,则是在岭南。

  大概是一万两千年前,英德的牛栏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的发祥地……

  “大王。”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庆忌就缓步走向农田的方向。

  原本还在农田那里劳作的农夫,就连忙上前朝着庆忌行礼。

  被发配到岭南的囚犯,与本地的越人,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的。

  如百越人的肤色较为黝黑、精壮,甚至是裸露着上身。

  这百越人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凿齿漆牙”。

  这是越族人的另一习俗,是“凿齿”(拔牙)。

  这种风俗习惯被称作凿齿、打牙。

  这是一种有意识地采用人工方法,拔除(或打、或敲)某些健康前位齿的行为。

  除了凿齿漆牙外,越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断发文身”。

  越人的文身之法是“刻其肌,以青丹涅之”。

  断发文身,即是剪短头发与文(纹)身。

  它与“椎髻”、“披发”类似,都是古代越人流行的发式。

  “文身”即由于古代越人“习水”而避蛟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习俗,包含了部落标志、图腾崇拜和成人礼等多方面的文化含义,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遗俗。

  吴人和越人一样,都属于断发文身的族群。

  昔日太伯、仲雍居于句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不过,经过数百年的族群间的不断交融,吴国的贵族,包括大多数的国人在内,在文化习俗上,已经偏向于中原,而非“断发文身”。

  相对于“去百越化”的吴人而言,百越人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文化习俗。

  除了凿齿漆牙、断发文身外,还有喜食蛤贝、鸡骨占卜、契臂为盟、墟日趁墟等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这其中,墟日趁墟的风俗习惯,让庆忌尤为亲切。

  因为庆忌前世,原本就是guang西人。

  趁墟(赶集)这一习俗沿袭数千年不变,南方个别地方直到现代还依然流传墟日趁墟习惯。

  “老人家,可否能将你头上的斗笠,还有手里的铲子给寡人看看?”

  庆忌来到人群中,看着一个年近五旬,两鬓斑白的老农夫,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询问道。

  温和有礼!

  这就是庆忌的态度。

  因为,庆忌也不敢保证,这些越人,究竟有没有可能是自己的祖先……

  当然了,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交融,华夏的所有族群早已经不分彼此,骨子里都流淌着同一种血液。

  这是文化上的认同。

  “大王,请。”

  老农夫听不懂庆忌所说的话语,不过有孙俪在一旁翻译,倒是可以交流。

  庆忌随即接过老农夫的斗笠和石铲一看,仔细的端详了起来。

  “大王,这岭南之地的斗笠,款式跟中原,甚至是我吴国本土,都有所不同。”

  跟在一边的孙俪介绍道:“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为下垂。”

  “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tun,谓之螺笠。”

  庆忌闻言,不禁微微颔首。

  螺笠是斗笠的一种,但是并不等于斗笠,就好比“白马非马”一样。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