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3章 陶谦遣使求和_三国之大伯是曹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少。

  打徐州之前,他失去了跟随在老爹曹嵩身边的宗族基本盘,以及一大笔可以用来充作军费的财富。

  进入徐州后,因为传说中的屠城,他失去了许多为避战乱流落四方的人才。

  那些人中,有诸葛瑾、诸葛亮兄弟,有徐盛……

  有些人才最终为他人所用,他们中的某些人后来甚至成了曹家的劲敌。

  曹操还因为传说中的屠城,失去了徐州当地的民心。

  后来徐州这个地方在曹操治下一直安定不下来,多次易手,先后为刘备、吕布所据。

  曹操后来在无奈之下,将此地委任给臧霸、孙观、孙康、吴敦、尹礼这些地头蛇去治理。

  曹丕称帝后,借东征孙权之机,夺了臧霸的兵权,将曹家的嫡系势力打入徐州,这才解决了问题。

  曹恪为了避免以后出现那些问题,打算劝曹操与陶谦和解,在双方的谈判过程中谋取利益。

  陶谦年事已高,很快就要死了。

  历史上他不就是死在明年的吗?

  他一死,徐州必乱。

  陶家嫡系曹豹和徐州本土豪强糜竺、陈登等人到时候定然会争权,从而引发矛盾。

  那时,我军完全可以趁乱出兵,收拾残局,和平接管徐州。

  徐州富庶!

  把一个富庶的徐州打得破破烂烂的,对曹家和曹操来说,好处到底在哪里?

  想到这里,曹恪就劝说曹操:“兵书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上之策。现在联军东征徐州已两月有余,粮草吃紧,后方兖州也不是很安稳,而陶家军主力仍然没有被我们歼灭,且死战不降。今日陶恭祖在茱萸山之败以及彭城失陷的双重打击下,遣使求和,末将私下里以为使君最好还是与徐州那边过来的使者谈谈。”

  话音刚落,大堂内众将开始低声议论。

  议和?

  现在我曹袁联军屡战屡胜,气势如虹,正该趁得胜之余威,一鼓作气地将敌人歼灭,全据徐州,为什么要与他陶恭祖议和?

  曹恪听了众人的议论,不为所动。

  曹操道:“与陶谦议和,那我们之前的仗不是白打了么?”

  “怎么会白打呢?”曹恪道,“使君完全可以在议和的过程中与陶恭祖的人讨价还价,索取利益。”

  “这……”曹操心中踌躇,一时拿不定主意。

  戏志才道:“不可!我军一旦与陶恭祖达成和议,以后再想进入徐州可就难了,毕竟背刺盟友,在道义上说不过去,师出无名啊!”

  也许是过于激动,他说完之后剧烈地咳了几声。

  曹恪噗嗤一笑,道:“非也,我们最多等个一年半载,就有机会进入徐州,且不用背上背盟的骂名。”

  戏志才讶然问道:“曹司马何出此言?”

  曹操也问:“机会从哪里来?”

  曹恪道:“陶恭祖年纪老迈,身体也不好,我料他在一年之内必死。”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陶恭祖一年内会死?”戏志才喃喃自语,似有所思。

  曹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问道:“贤侄就这么肯定?”

  曹恪知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陶谦将会在明年病死,因此自信满满地说道:“百分之百肯定。”

  “百分之百?”曹操似乎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些莫名其妙。

  “就是有十成的把握。”曹恪连忙解释了一句。

  须臾,又道:“陶恭祖一死,徐州本土士族肯定会重新寻找代理人来接掌徐州,这样势必会和陶家嫡系曹孝威等人发生冲突。使君到时就可以趁乱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夺得此地了。”

  曹操冷静下来沉思半晌,似乎觉得曹恪的主意不错,颔首道:“好,就依贤侄之言!”

  他随即叫从事王必上前,吩咐道:“你带五十名军士出城,将陈登接到这里来!”

  王必道了声诺,领命而去。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