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章 我欲邀名_三国之大伯是曹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炎热,曹恪不时摇着羽扇,扇风驱署。

  这时,他瞧见前方道路两边,金黄的麦子散布田野,在微风的吹拂下,不时轻轻摇晃。

  麦田中,许多成年男子打着赤膊,穿条犊鼻裤,挥舞着镰刀收割麦子。

  还有三三两两提着水瓮的妇人和小孩在田间穿梭,给正在田里劳作的农人送水。

  田间道路上,以及远处的打麦场上,收割好的麦子堆积如山,周围也有许多乡民在忙活着。

  曹恪好奇心起,不由得问道;“这些田也是江家的么?不是说他们把地都抛了,搬家到南边去了么,怎么还有人在此耕种?”

  曹昂道:“不是,这些田地是济阴吴家的。”

  “济阴吴家?也是本郡望族么?”

  曹昂摇了摇头,道:“不,他们是寒门,只有本地三千余亩薄田。”

  东汉三国时代的所谓寒门,是相对士族高门而言的,不是指的贫寒人家,而是指的庶族小地主。

  寒门,也是有门第的。

  曹恪“哦”了一声,不再言语,只顾观看不远处的农忙景象。

  须臾,心中一动,叫道:“停车!”

  马车夫不知道曹恪要做什么,也不多问,当即勒住缰绳,让马车停下。

  曹恪下了车子,穿过护卫的家丁队伍,来到田边。

  曹昂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也下了车来,和下了马的曹惠走到曹恪身后,问道:“棘奴,怎么了?”

  曹恪不回答曹昂的问话,站在田边,见不远处有个年纪和自己差不多的大的白衣少年立于田梗之上,似乎是在监督农夫种地。

  白衣少年身旁,还跟着两个同龄男子,像是贴身小厮。

  曹恪也不避嫌,举起羽扇,指着那些忙活的农人,开口吟道:“锄禾日当午。”

  白衣少年明显听到了曹恪吟诵的内容,愣了片刻,抬起头来望了望天上骄阳,道:“日当午?不应景啊!现在才巳时初,太阳尚在东南。”

  曹恪不理睬白衣少年,继续吟道:“汗滴禾下土。”

  曹惠听到这里,这才反应过来:“贤弟是在吟诗?”

  曹昂挥手止住曹惠,道:“别打岔,让棘奴安心念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曹惠、曹昂二人以及那个白衣少年以为还有下阙,都没出声,静等曹恪将诗吟完。

  哪料到等了许久,才听到曹恪问道:“小弟这首悯农诗作得如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中的一首。

  曹恪公然抄袭此诗,一来是有感而发,二来也是希望借此诗博个仁德之名。

  东汉末年,正是历史上门阀崛起的时代。

  这个时代,士族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导历史发展数百年。

  在这个时代,凡是用人,首先要看家世,其实要看名声。

  如果一个人家世寒微,名声不显,是不会有多少人愿意投到门下效犬马之劳的。

  曹恪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想要借诗邀名。

  当然,他心里对于此诗的原主李绅,还是有些愧疚之情的。

  那边,曹昂听曹恪询问自己写的诗怎么样,立刻不假思索地道:“写得极好,短小精湛,诗文中尽显贤弟悲天悯人的胸怀。”

  曹惠摸摸自己的头,道:“愚兄不懂诗,既然阿宝说写得好,那自然是好的。”

  曹操可是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作为其子的曹昂耳濡目染之下,对诗文应该也有些了解才对,尽管没见他写过什么作品。

  话音未落,白衣少年忽然仰天大笑。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