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七十一章 人心浮动_带着军需来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搬动需要如此的麻烦,看来有必要考虑一下银票的事情了。

  银票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钱币界有人认为中国银票的起源要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

  “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票。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银票”则是真正银票的开始。但因为种种原因,系统并不完善,最终还是没有大规模的开展下来。

  到了元代和明代,虽然进一步完善了银票制度,可依然很难得到民间的安全认可。直到清朝末年,清王朝经济困难,国库空虚,为筹措军需费用,不得不一改长达二百年不印发银票的初衷,于咸丰三年(1853年)印制了清王朝建立以来的首种银票户部官票。此次发行的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五种。票面正中上方用满、汉两种文字额书,户部官票;四字。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银票才真正成为了可流通的纸“货币”之一。

  虽然说明朝也有官制的银票,但大是多官府对官府的内部交易方式,平常的百姓,甚至是商人都是及少参与的。制度的不完善,让这些银票随时都可能会变成废纸一张,谁又敢真拿银子去兑换呢?

  莫说是旁人了,即便是就是杨晨东自己,也是并不相信明朝政府的。这个由权宦组成的政府,更迭速度之快,有时候会让人生出眼花燎乱之感,谁又敢真将全部身家拿出来换成银票呢?或许你前脚刚兑换完,后面就有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来抄家也是正常的。

  就像是杨晨东这五百万两银子,一直就没有暴露出来。他相信,若是自己真的去相信大明,或许王振早就对他动手了,而不会等到发展至现在的规模。

  正是因为银票制度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杨晨东才想在里面搞一搞名堂。后世见过国有银行的厉害,他当然能看出这其中巨大的利益了。至于风险,呵呵,有着正日益壮大的杨系新军做后盾,他还真不怕别人来打他的主意。或许他还在想着别人有这样的想法,如此他去对付谁的时候便算是师出有名了吧。

  杨晨东还在想着以后的宏图大展之时,京师中早已经闹翻了天。

  随着众大臣们一个个由朝堂回到了家中,前方打了败仗的消息也是不径而走,一时间是说什么的都有,人心惶惶之下,当天下午的时候,就有少部分的百姓出了京师城,向南方而去。

  这些人数虽然不多,但以商户居多,他们都是得到了明军大败,瓦剌就要兵临京师的消息后,害怕而走的。这些人走的时候,多半还带走了家中的不少现银。

  要么说商人重利,爱国之情远不如利益远大来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