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章 成功的境界_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思明的专业。远比现在他从事的晶圆制造要精通得多。也许微星科技地CPU永远不会成功,也许跟AMD一样亏损N年,但是无线通讯产品不会太差,李思明很清楚这一。

  曾有位中国学生开玩笑:我要是在美国读书就好了,因为在美国我就主修中国历史,外语就选择汉语。这150人,当初都是李思明亲自挑选的资助人选,他不可能去资助一位学习美国当代艺术或者哲学的中国留学生,他早就考虑到他们地专业方向。李思明根据这些人各自的专业和兴趣做了安排,有30人加入了晶圆制造技术研究中来,有懂制造工艺的,有学冶金的,有主修机械的,有研究半导体材料学的。有10人加入了苏成功的团队之中,虽然他颇为不满。剩下的110人,有70人从事CPU和DRAM的研究,40人从事无线通讯研究。叶向东和陈剑分别负责CPU和无线通讯的研究团队,这也是他们留学期间各自的专业方向。

  之所以让他们两人担当重任,不仅是他们的专业,也不仅是因为他们是这批人信赖之人,李思明更看重的是他们都曾在各自领域执掌牛耳的大公司实习中。至于会不会发生剽窃之不道德行为,三人心知肚明,怀着同样的鬼胎。这样,微星半导体就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设计与制造的科研平台,

  传统的半导体公司是整合设计制造商,例如英特尔从设计、制造、封装到测试包括销售,一条龙全包。这也是1986年半导体行业的基本形式。这就意味着一家公司不仅要大量投资,还要关注于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直到明年才会变化。李思明知道在1987年开始,台湾人创造了代工这种形式,这种晶圆代工模式是由IC设计公司负责设计芯片,根据电路图交由代工工厂在晶圆上制造出芯片,由IC设计公司负责销售,自负盈亏,代工工厂收取加工费用,由IC设计公司承担所有风险。这样就催生了许多IC设计公司,这些公司就不需要自己投资建设晶圆工厂,而是专注于设计。

  如果李思明可以选择,他也很想专注于制造这一个环节,也许只专注于制造,他可以获得大量的国内订单,也许也能起到台湾那些代工工厂的作用,但是他不甘于替别人打工,他要掌握着未来半导体行业最关键的上游环节——芯片设计,特别是CPU,这恰恰是极个别厂商垄断的。对于国内来,在半导体行业除了IC设计本身比较落后之外,在制造技术方面差距更大,如果李思明在制造技术这一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很可能会催生国内IC设计公司的发展壮大。并且会促进一些包括计算机在内地终端产品的发展,从而让整个产业链有了整体发展,而这更是有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