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四节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_技艺天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持人悠扬的嗓音传遍了整个会展中心。

  台下坐着的观众们纷纷收起散漫,变得一脸认真。

  “我们的评判规则都知道,若在总技艺评比中获得金奖或银奖,那么分类技艺的评奖中,就不会再出现,而是将奖项让给其它作品。”

  主持人说完最后一句话,便开始公布奖项及获奖人。

  工艺美术颁奖有很多细类,像雕刻类的金奖就有核雕、玉雕、石雕、木雕,有可能还会有蛋雕。

  而绘画类也有西方油画、中华山水画,工笔写意,大写意细类。

  每一项都有金奖。

  秦淮重点关注了一下雕刻类。

  本年度的核雕类别的金奖,毫无疑问是由李百尺摘得。

  当台词报过之后,后方屏幕上立体的显示出李百尺花费三年雕刻的黄河起源核雕,镜头细腻,仿佛带领着会展中心的观众们低空俯视母亲河的发源地。

  雪山皑皑,山石嶙峋,身临其境!

  银屏上配有一行铿锵的小字:咫尺核舟窄,万里江山阔。

  一种震撼,涌入心来!

  李百尺面带微笑,小步走上讲台,由一位佬评委颁奖,然后发表了一下获奖感言。

  看到李百尺获得小类金奖。

  阎老先生笑呵呵的抚摸秦淮背部,目光深邃,脸上的皱纹稍稍舒展,似带有无限缅怀。

  “看来你的核舟评进最后的金奖银奖角逐了。”

  “既然进入最后总评选,你就要帮老头子我捧个金奖回来!我们核雕界的作品,可是从来没在总评选上露过面。”

  阎老先生突然严肃,认真的盯着秦淮。

  “金奖应该没问题。”

  秦淮一口答应。

  虽然核舟是小众艺术,但核舟不是。

  很显然,秦淮雕刻的那枚核舟艺术价值极高,而且有文学作品加持:一篇核舟记,一篇赤壁赋,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这几种因素掺杂在一起,核舟是有有极大几率冲击金奖的。

  “没问题就好,没问题就好。”

  阎老先生笑得十分和蔼,不断的拍着秦淮的后背这幅场景像极了‘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赵道元和其它老先生扭头看了一眼,脸上带着笑意:

  “当初这个奖项还是阎老先生跟赵老爷子,拉着京城一些老朋友创办的,旨在让传统技艺互相交流合作……”

  说起这个,阎老先生皱了皱眉,那是十年前的事了。

  “可现在,相互间的合作还是太少啊。博览会的初衷并没有达到。”

  “你看刚才那位道安,银花丝的继承者,如今,只有她懂银花丝烧蓝、堆景、无胎成型等技术。

  但她也有一项技术没有学会,那就是錾片。

  錾片技术原本只有原雾都金银厂的张喜掌握,

  二十年前,我曾经多次去拜访过张先生,可惜没能劝他留下这门技术,他并不愿意将这一技术外传。

  其儿子也不愿意学,故此技术在张永昌去世后就完全失传……”

  阎老先生面露唏嘘,可怜可惜啊,近在咫尺,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流传了一千七百年的技艺,慢慢入土消散,最终墓木拱矣。

  当年的遗憾,变成了一生的遗憾,也变成了一项千年技艺的遗憾。

  秦淮默然,随即洒脱的咧开嘴:“慢慢会找回来的。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

  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