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四、陆征祥组阁难产,袁世凯多重斡旋_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世凯听说唐绍仪挂冠而去后,正要派人前去挽留,这时唐绍仪的辞呈已从天津电报局发来。唐在电报中说,自己“偶感风寒,牵动旧疾,所以赴津调治,请立即开缺,另请人选”。袁世凯见首任内阁即将垮台,脸上也很挂不住,随即便派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前去天津劝驾,看事情有无转机。等梁士诒到了天津后,见唐绍仪去意已决,也只得怏怏而回。

  唐绍仪的不辞而别,看起来是个偶然事件引起(即王芝祥任命书的副署问题),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权力体系构建与现实情况冲突的基础性问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临时约法》中不切实际的规定所引发。如果从遵守法律、遵守《临时约法》的角度出发,唐绍仪的辞职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因为他用自己的个人牺牲挽救了法律的尊严,而不至于使责任内阁制陷于袁世凯的淫威之下。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唐绍仪当时能做的也只能是辞职,作为跟随袁世凯多年的僚属,他的力量实在是无法与袁世凯抗衡。

  如果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的话,唐绍仪的辞职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民国初建最需要的是大局稳定,而当时唯一具有号召力的莫过于大总统袁世凯,可惜的是,唐绍仪组建的第一任内阁便以这种闹剧收场,这也实在是出人意料又不得人心的。

  正因为如此,唐绍仪的辞职引起了参议院中共和党、统一党议员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发表文章责骂唐绍仪是“擅离职守、乘间潜逃”,并声称“同盟会员不宜再担任内阁总理”。面对共和党、统一党人的攻击,同盟会则对唐绍仪进行了辩解和还击,他们认为唐绍仪在这次的事件中完全是受逼而退,真正需要追究的应该是另有其人。

  唐绍仪已去,内阁总理不可久悬,袁世凯只得在6月27日批准了唐绍仪的辞职,随后提名外交总长陆征祥为总理人选。最开始的时候,袁世凯并不想让陆征祥来接任总理,而是另有人选。在袁世凯还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有两个人在政务上对他的帮助特别大,一个是唐绍仪,另一个是徐世昌,可谓“左膀右臂”。如今“左膀”闹翻了脸,袁世凯当时就想提名徐世昌来接任总理一职。

  可惜的是,徐世昌当时对清朝还有感情,他宁可躲在外国的租界中做寓公,也不愿出山;而同盟会的人认为徐世昌是前清老官僚,对共和民主一窍不通,他们对此反应十分激烈,坚决反对提名徐世昌做内阁总理。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在6月29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名陆征祥担任总理职务。陆征祥是上海人,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相当于现在的外语学院),后来又进了京师同文馆学习,精通多国语言。陆征祥做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