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八章 凤阳民情_明末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凤阳城偏南的位置之上,张轩决定直接将长围与南边城墙连在一起,也就是在内城外面在套一层城墙。这城墙不需要多高,还与张轩三座大营给连接起来。

  真正需要的修建的地方并不是太多,大多都是张素在操办,张轩不过是验收一下而已。

  “大人。”张素说道:“我们的粮食消耗太大了一些,再这样下去,支撑不了两个月了。”

  张轩并没有多吃惊,说道:“不要担心,这一场战事,恐怕就在这几天了,胜负就知道了,不管是胜是负,我们都不用在这凤阳城下了。”

  黄得功一动,张轩就知道布局将近半年的大战,就在这数日之内,见个分晓,粮食储备无须那么多了。两个月就足够了。到了江南,有得是粮食。胜负要比那一点点粮食重要的多。

  “是。”张素说道。

  “无须克扣百姓口粮。”张轩叹道:“就当赈济吧。这里的百姓太苦了。”

  凤阳歌之中,有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有人说是污蔑,是清朝污蔑明代,张轩这一段时间在凤阳,细细查看当地资料,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单单看时间之上,这一句话,倒也不是错的。

  不过,不是因为出了朱皇帝太如此,而是出了大运河才如此。

  宋时,黄河夺淮入海,刚刚开始那一段时间还行,但是黄河之中多泥沙,抬高了淮河下游的河道。淮河水就入不了海了,于是乎就有了洪泽湖。

  真正开始有害的时候,就已经进入明朝之后了。

  有人说了,黄河夺淮,为什么说是大运河的事情。

  因为大运河将这个情况加深了。

  本来是淮河水已经冲出一个洪泽湖了,还不想办法引水入海,但是不行,因为要保障大运河,不管是清还是明,治理淮河的第一要务,就是保障漕运。甚至到了,在咸丰年间,漕运不足用之后,清朝就放弃了治水方略,决定任水自流。

  可见一斑。

  黄河一段河道就是大运河的河道。

  因

  为黄河水太浑,泥沙太多,往往淤积,后面就有人提出了,引淮济黄,束水攻沙之法,引得就是洪泽湖的水,用来冲刷黄河河道,这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洪泽湖的水位一定要高于黄河。

  黄河已经有地上悬河之称了,而洪泽湖更是地上悬湖,有些地方洪泽湖水面高出地面八米。

  八米,如此悬殊高度,不发大水,才是违背自然道理。

  淮河上游多山,夏季一下雨,洪水来得特别快。下游又不能宣泄,而且洪泽湖南边是大明祖陵所在,确保祖陵又是一个治水重点。

  于是乎,上游大水,宣泄不出去,到处横溢也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大明朝廷对凤阳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当初朱元璋将江南富户迁来好几万填充凤阳城。但是到了后来,还是远远不及别的地方,原因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