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七章 好消息_明末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务之后,张轩又去一趟新蔡,特别乘船进入淮河之中,看了一下淮河的通行状况,被张质连连去信催促,这才回到汝宁。

  因为分田授地之事,已经迫在眉睫了。

  张轩回到了汝宁之后,还没有一日,就与张质带着随从与文员,向东越过汝河,来到汝河东三四里的地方,张质就给张轩介绍说道:“我准备将军中的士卒全部安排在这里一段。”

  张轩放眼望去,一片荒芜,皱起眉头,说道:“为什么不临河安排一下,反而要在这里?”他虽然不太懂田地的事情,但是至少也知道水浇地与旱田的不同。

  “将军有所不知。”张质说道:“自从黄河夺淮入海之后,泥沙堆积,淮河常常为患,一到夏季,河水倒灌也是有的。故而临河之地,反而不大安全。反倒是这里,却是一块宝地,不过需要稍稍整顿一番。”

  “哦。”张轩看来看去,只觉得土地平坦,又是在冬季,也看不见郁郁葱葱之色,只能看见大片大片的枯草,有的土地还有耕作过的痕迹。看不出有什么好处。

  “将军请看。”张质将张轩引到一边,看着一条河道,说道:“这是鸿郤陂的引水渠。”

  “鸿郤陂?”张轩对这个有些拗口的名词有些不明白。

  “对,鸿郤陂。”张质说道:“汉时,开凿鸿郤陂,引汝,淮之水灌溉,郡以富饶,甲于中原,后翟方进为相,引关东水患,决陂水,郡中皆怨之,传童谣云:‘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在后汉建武年间,邓晨重修鸿郤陂,百姓德之。而今天下水旱无常,虽然旧陂只剩残壁,然将军如果派大军修之。只需因其旧址,度其高下,无须修四百里之广,就足以泽被一方,数年之内,可产粮不可计数,此王霸之业也。还请将军慎思之。”

  张轩心中微微一动,他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也明白一件事情,虽然明末的灾荒,虽然是天灾,但也少不了人祸

  ,如果所有的水利措施的一一具备的话,天下即便是乱,也乱不到这个地步。

  大明中央政权没有力量,什么事情都办不了,就好像张质给张轩所提的所谓重修鸿郤陂的计划。

  这样的大工程,根本不是几个士绅联合可以办下来的,非要汝宁府,乃至河南省的力量才能办下来的。

  只是张轩实在无心在汝宁这里久留,这鸿郤陂计划,一听就是耗资重大,即便张轩派出所有的壮丁,军队,几年才能修好,也是不知道,但是天下的局面给他这么多的时间吗?

  不知道。

  张轩不置可否,其实在心中里已经否定了这个计划。

  张质却没有发现这个,继续带着张轩在荒野之中跋涉,指点鸿郤陂的旧址,已经何处当挖渠,何处当建堤。

  张轩一看,就知道张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