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一章 汉江之役六_明末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技能,也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一年多的时间之内,从军中培育了三五批,而这三五批之内。大部分就在江北大营,与南京驻军之中。

  而周辅臣麾下诸营,都是从两处大营抽调出来的,故而这些人大部分重合在一起了。

  第二批乃是高级班,也就是高级将领,以营官上下为主,而梁化凤作为降将代表之一,也进入过,不过营官作为军中中坚实力,不可能长期离开,否则会让人生疑,故而这一批培训也是以短训为主。

  第三批,才是正常将领培训,从张轩嫡系之中,挑选出年纪在二十岁之下年轻有潜力的将领,包括高元爵在内。

  他们作为正规培训出来的将领,要经过四年。

  这才是张轩指望在北伐之中大展伸手,将来在十几年后。用他们代替而今的老将们。

  这种短期培训想要遍布全军,也是需要时间的。就如同财务整顿一样,也是按照北伐的时间表来的。当一切都做完之后,就是北方的时候。而梁化凤营,几乎是将来的北伐军示范营了。

  梁化凤是秦军出身,对军中一套非常了解,进入清军之后,对这个更加明白一件事情。

  清朝军制,与明朝军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梁化凤在军中几乎是如鱼得水,数年登上高位。这固然是梁化凤自己的能力,但也有他对清军体系的熟悉,不管满清怎么说,怎么撇清,但是都撇清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清军与大明边军之间的渊源。

  梁化凤在这种军事文化之中成长出来。梁化凤几乎本能的以为,天下打仗就是这回事了。但是在夏军之中,他却感受到不同的军事氛围。更重要的是军事培养体系。

  讲武堂的出现,几乎震动了梁化凤的三观。

  在此之前,一名大将的出现,有很强的偶尔性,要么是从下层士卒靠着自己的天分硬生生的杀出来,要么靠着长辈的耳提面授。而讲武堂却将一些机要兵法公布开来。成批次的培养将领。

  即便是一年

  之中,有两三个成才的,但一辈人之中,也有三五十个可用的将领,这已经是胜过了清军。

  而今清军所依靠的将领都是一些什么人,是老奴的子嗣与亲戚。即便如此,从黄台吉死后,老奴的子嗣也陆陆续续的去世,特别是多铎之死,让多尔衮明显的感受到了清军高级将领的青黄不接。

  这一点,夏军胜过清军了。

  或许一时间分不出来,但是如果连续几十年征战,高下之分就出来了。

  还有大规模下级军官的培养,对下级军官必须读书识字的硬要求。这一刀切的要求,固然将很多猛将之才给限制了。但是有这么多得力的下级军官的配合之下,梁化凤才能如今日一般,好像炫技一般的布阵操作。

  这也是张轩这么多年,一直培养的军事将领厚积薄发。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