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六章 战和之议二_明末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到好处,但是东虏得到的好处只会更大,张轩用脚趾头想,就知道,东虏一定会用盐换粮。

  张轩本意不想与东虏议和,但是心中也不由的动摇起来。

  “陛下。”曹宗瑜说道:“东虏南下江南,天下为之禁声,唯陛下高举义旗,一战而定,乃有今日。然天下士子誓死效忠陛下,所为何事?乃是汉虏之仇,华夷之辨。”

  “天下汉人宁跟随陛下战死沙场,不愿意为东虏牛马。”

  “今日陛下与东虏议和,恐失天下之望。”

  张轩听了,心中有些惭愧,不敢出声。他很清楚,这一套当初是他说给曹宗瑜的听的。

  大义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说有用,很有用,说没有用,也相当没有用。但是作为朝廷即便是立牌坊,也要立下来。故而才有清廷的口号,“为明报仇。”

  当然了,提出口号,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张轩给自己的按上的口号,就是华夷之辨。

  以华夷之辨来笼络人心。也正是张轩这个口号,在东虏南下的时候,才有那么多文人士子来投奔张轩。与东虏议和,恐怕是自打嘴巴。但是现实因素却让张轩不得不考虑是否与东虏缓和一下关系。

  “唐王此言差矣。”张质说道:“而今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曹宗瑜冷笑一声,说道:“公道自在人心,天人可鉴。张相自以为是权宜之计,却不知道是不是某些人的太平之策。”

  两人仅仅说了两句,就不说了。毕竟他们两人是大佬,下面的将领文官纷纷发言,就这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

  张轩分析来,总体来说是,武将主战,文官主和。武将高举大义名分,而文官却高举现实问题。

  张轩也知道,双方说的未必是那么冠冕堂皇的。对很多人来说,大义这东西,看上却很重要,也很虚无。有实力支撑的大义才是大义,没有实力支撑的大义都是空谈。

  这就是张轩暗中倾向于不和谈的原因。

  因为南方的经济体量在北方之上,恢复速度也在北方之上,而今双方两边都打不动了,但是张轩却敢肯定,

  将来主动进攻的人,必然是夏朝,故而这大义名分不应该现在就丢。

  当然了,现实问题还是要解决了。

  清夏之间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并非只要盐这一端,但是比起来,也就盐这一件事情最大罢了。

  文官本身并非厌恶打仗,而是不想打没有把握的仗。但是打仗这东西,哪里有什么必胜的把握?自然要竭力阻止武将一方不靠谱的决断了。

  一时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张轩见争吵不出一个结果来,说道:“好了,东虏使者是什么意思?”

  文安之立即说道:“臣已经问过了,李雯不说话,说是唯有见了陛下才说。”

  张轩说道:“既然他想见朕,就让他来吧。”

  “是。”李国辅低头答应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