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百一十二章粮食所带来的危机_龙起明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求朝廷抽调银两大规模的收购这些从三省流出来的粮食,并将其北运,以稳定西北地区的民心。

  孙传庭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同意。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次是个赚大钱的机会,不管是对朝廷还是对他们个人。

  于是乎,数百万两的银两疯狂的流向南方,几乎以鲸吞的方式,将三省流出的粮食快吸收。

  一见这种情形,萧明乾亲自下令,紧急调集大量的粮食通过这个途径进入大明的市场。你不是需要粮食吗?我就给你粮食,百万石够不够,不够的话,千万石如何!

  大量粮食的流入,使得本来以为可以通过囤积,大赚一笔的众多大明粮商很快现,这股粮食潮流就像是那大海之水,不可能枯竭一般。如果他们继续囤积的话,只能在这种恐怖的浪潮之中被淹死。

  没办法,他们只能放下那种以高价格来赚取巨额利润的想法,以较低的价格将粮食卖出去。

  这一降价,粮食价格当真是一泻千里。浙江这些东南省份的粮食价格几乎与福建等省持平,即使是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的粮食价格也从原本的四五两一石的价格,降低到了二两以下。

  粮食如此疯狂的下跌,那些刚刚介入粮食贩卖的官商和大明朝廷倒是没什么。但是那些在此之前就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了粮食囤积上的无良奸商们就彻底的倒霉了。

  他们的财富基本上蒸了一半左右,无数通过筹集资金介入这一行的人,因此而倾家荡产。

  不要以为粮食价格降下来了,对大明是件好事。对于西北地区已经彻底破产了的普通百姓来说,二两一石和四五两一石没什么区别,反而是农民军的粮食更加的充裕了。

  而对于浙江,江苏,两湖这些产粮大省来说,出现了大面积的自耕农破产的现象。

  这个时候,一个决定更是让大明的国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吴荣堂上皇帝,请求大明官员,军队的饷银全部停止以银两进行放,全部改粮食。而收取税收则全部要求以银两进行收取。这一来二去,朝廷还能赚取大量的利润,以支持庞大的军队开支。

  这一建议表面上是解决了大明财政的窘迫状况,维持了军队的稳定。但是其实质是什么呢?

  大明缴税的主体是谁?是那些薄有资产的小自耕农,本来粮食价格大跌,就已经让他们的生活困顿不堪了,而大明还要采取这一手,继续以银两进行税收结算,而且还必须同往年一样。他们一年所收成的粮食,交完税,就什么也不剩下了。最后只能放弃粮食种植,上山当土匪得了,那样反而能够过得更好。

  所以,粮食多了只是让大明各地的百姓获得粮食更加容易了而已,对于大明的社会结构的稳定,反而是起到了负作用。大明的根基就这样,被一点点的腐蚀殆尽。

  这正是中华帝国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即能让更多人能够活下去,更能给大明带来些麻烦,真是一举数得。

  ,注册用户天天登陆送Q币,话费**真给力!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