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33章 工部出招_我在大明摸鱼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还得收回教坊司十六楼的控制职权,让其专心府衙事务才是。”

  此话一出,老朱差点暴走。

  敲你哇,自己还没下手呢!你们倒是惦记上了。

  也不问问自己同不同意。

  “教坊司之事,休要再提,郑雄现在兼任,成绩斐然。”

  “建造学舍,利国利民。”

  “所用皆为正途,不算麋费,此事至此终了。”

  郑雄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真的想要钱,一道旨意下过去,保证郑雄马上送过来。

  安全保密方面有保障。

  真要入了礼部,可没那么容易掏钱充实自己的小金库。

  老朱几乎是义正言辞的拒绝。

  “至于所说应天府一建之事,尔等集思广益,寻一条两全其美的办法。”

  老朱一言而决,说出去的话就是圣旨,谁都不敢头铁置喙。

  再说,礼部想要直接管辖教坊司,无非眼红钱财。

  虽然别人也爱,但是没礼部名正言顺,所以除了礼部还在喋喋不休以外,其他人都在想怎么利用一建的事做文章。

  “臣有事启奏。”

  “说。”

  “工部之事,无非人手不足,需要建造的东西又多,无能为力。”

  “臣以为,一建颇具规模,应天府的建造诸事可以参与其中。”

  “可将应天府内诸事建造分一批给一建,进行承担。”

  “如此,工部也可从中解脱,承担其他的事务。”

  “可行,臣附议。”

  “臣也一样。”

  场中诸臣所言,几乎呈现一片倒的局面,可见郑雄的人缘有多差。

  老朱想了想,等到学校建好以后,这么多人也有点浪费,便也同意了。

  “准奏。”

  “李敏,回工部后,拟订一部分工程交于中书省审核,由咱圈定以后拟旨。”

  李敏双眼一转,择日不如撞日,当即回道。

  “工部诸事中,外城耗时日久,所需者众,耗费颇多,工部有些负担不起。”

  “医侯的本事大,十六楼听闻日进斗金,既然能够用工钱招人,想必也能够负担的起,臣想将外城的建造托付医侯,还请陛下恩准。”

  南京古城墙,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建都南京之后开始修建,历时27年修筑竣工。

  在现存的古城墙中,是规模最大保护极为完整的古城墙。

  古城墙全长33.676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墙还多出不少。

  南京古城墙在营造上,可以说是集历代营造工艺之大成者。

  一改过去修筑城墙按照矩形或者正方形的营造方式。

  这里这是根据南京城的山势特点,河流走势,以及军事预防的各种考量,要么依山筑城,要么顺水而建,把南京城的王者气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修筑城墙时,朱元璋硬是下令全国,把各州府的能工巧匠全部召集到位,设计修筑这座城墙。

  文献资料显示,当时涉及全国5省28府,128个州县,民工共计28万,所用砖块约3.5亿块。

  光是看这些数字,就足以体现出这项工程的浩瀚。

  更为可叹的是,这些砖块都是精挑细选,每一块都要经历人工研磨之后再用到城墙上去,花费的人力功夫那是相当了得。

  城墙上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细节,在城墙的侧面,总是能够看到刻制的日期、官职、姓名。

  这就是朱元璋想到的好办法,那就是要修筑这么宏伟的建筑,一定要确保砖的质量,于是就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把控,烧制这块砖来自哪里,是哪些人制作的,如果一旦出了问题,就可以进行追溯,直接追查责任。

  一块砖的制作到应用,往往涉及到这些人:监造官、烧窑匠、制作人、提调官(相当于搬运管理者),责任明确,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自然涉及到的人就知道自己身上担当的责任了。

  在每一处都格外小心,据传,在提调官进行验收的时候,通常都会叫上两名士兵,拿起烧制好的砖块相互碰撞,若能听到铿锵有力的响亮声音,则视为过关,否则重新烧制。

  南京古城墙自建好后,至今已历时600多年了,但是城墙依旧保持完好。

  它同时也见证了多少风雨飘摇,世事浮沉和历史沧桑。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