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八十六章吴三桂来援_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养着他们,还不如直接给满清钱。

  最重要一点则是大明自己内患重重,当前剿灭流贼已经刻不容缓,连凤阳的祖陵都被流贼给刨了,流贼已经成为不次于满清的心腹大患。

  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和满清与流贼两个强大的敌人作战,显然并不现实,那么拉一个打一个,先安抚住其中一方,全力对付另外一方,这也是一条可行之策。

  两者相比之下,显然大明朝廷不可能对流贼做出任何的妥协,反贼和官府是天然的对头,所以对满清做出妥协便成势在必行之事。

  结果议和之事走漏了风声,弄得满朝大臣人人皆知,于是,少詹事黄道周带头,对杨嗣昌开展了猛烈的进攻,他表面反对杨嗣昌的夺情入阁,实际是反对议和之策。

  从道德的角度来讲,黄道周此举无可厚非,堂堂天朝上国,跟野蛮的鞑子称兄道弟,还要纳贡议和,这面子往哪放?更关键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初便有不议和不割地不赔款的祖训,祖宗之法不可变。

  黄道周和杨嗣昌的一番大战后,崇祯就怂了,于是议和之事不了了之。

  接着也就有了半年之后,满清的再次入侵。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一味刚猛,不知变通是不行的,韩信尚能忍胯下之辱,国家之间,势不如人之时,暂时退让也未尝不可。

  再说黄道周此人,平时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别人不行,但他自己又拿不出解决方案,典型的眼高手低,这就是空谈误国,听着挺好听,全是正义凛然的词汇,对于朝政时局,并没有什么用。

  只见黄道周出列上前,道“赵无忌资历尚浅,年纪轻轻,无威信以服众,臣以为,皇上暂时不宜升他的官。”他说的还是论资排辈的那一套。

  崇祯嗯了一声,觉得他说的也有些道理,于是便压下了升赵无忌官的心思,正思量间,他猛然又想起一事,便急忙看向跪在地上的骆养性,“骆卿,赵无忌带了多少兵去迎战清军?”

  骆养性身子一颤,“回皇上,赵大人的文书中,说他带了六千兵马前去。”

  此言一出,顿时便给大殿中正在欢欣的众人迎头浇了一盆冷水,据情报,清军可是有十几万之多,赵无忌虽然是名将,但是拿六千兵马,去迎战十几万满清的大军,怎么看,都像是去送死。

  卢象升和高起潜军队将近十万,尚且败给了清军,赵无忌虽然一直对满清保持不败,但打仗最终看得还是实力,他此番的兵力实在太少。

  听说赵无忌才带了这么一点兵,崇祯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就反应了过来,这时他才开始后悔,因为正是他自己担心赵无忌谋反,所以给赵无忌下了家丁上限不得超过六千的命令,而今赵无忌便也只能拿着这六千兵,去济南府给德王解围了。

  崇祯的脸

  请收藏:https://m.sevd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